欢迎访问安全教育网!
央行给移动金融APP戴“紧箍” 哪些红线不能踩?

时间:2019-12-10 15:56:34 来源:北京商报 作者: 点击数:2019



随着金融业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(以下简称“移动金融APP”)备案试点工作的开启,关于移动金融APP的监管顶层设计也浮出水面。北京商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,央行此前已向部分金融机构定向下发《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加强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通知”),12月5日,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了该通知全文。

从通知来看,央行对移动金融APP安全问题,主要从提升安全防护、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、提高风险监测能力、健全投诉处理机制、强化行业自律5个方面进行了管理规范。有分析人士称,央行此次通知对金融行业来说意义重大,今后对移动金融APP治理,监管将走向“事前的事前”,并从业务源头、数据产生源头等,对金融APP进行插入式监管,以确保不侵犯消费者权益,不滥用消费者数据。

划明四大红线

在移动金融APP安全规范中,针对个人金融信息泄露问题的整肃已成为重中之重。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方面,央行从信息收集、使用、传输、存储等多个环节中,为各金融机构划定了四条红线。

首先,在收集、使用个人金融信息时,央行明确,各金融机构不得以默认、捆绑、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,不得收集与其提供金融服务无关的个人金融信息。同时,金融机构应采取数据加密、访问控制、安全传输、签名认证等措施,防止个人金融信息在传输、存储、使用等过程被非法窃取、泄露或篡改。而在信息使用结束后,各金融机构应立即删除敏感信息,在客户端软件卸载后不得留存个人金融信息。此外,金融机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与用户约定,不得泄露、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入提供个人金融信息。

对此,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伟栋指出,对于移动金融APP的合规化其实目标很明确,主要是从金融产品、风控与贷后的需求出发,寻找“最小”、“必要”的信息项,然后提交客户端开发出相应的提取信息功能,而不是以前的、客户端一股脑把能拿到的信息都塞到后端入库,再看哪个信息可以用来加工变量。

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孙扬则指出,金融行业监管一直呈趋严态势,包括从金融业态强监管、金融科技强监管、金融数据强监管等多方面来看,均在稳步推进。而从此次规范来看,移动金融APP监管已走向深水区,后期监管一定会将个人信息保护、移动金融APP、金融数据等都纳入非线场检查的重要范畴。

首批23家机构参与备案试点

值得关注的是,针对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,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(以下简称“协会”)也已开始行动。12月3日,协会在京召开移动金融APP备案管理工作试点启动会议。会议明确,各试点机构应于2019年底前完成首批试点备案申请。

下一步,协会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组织开展APP备案推广,并逐步落实风险信息共享、投诉处置机制以及行业公约、黑白名单、自律检查、违规约束等自律管理工作。

试点启动会上,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指出,针对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客户端软件存在的安全防护能力参差不齐、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、仿冒钓鱼现象突出等问题,各金融机构要建立客户端软件安全管理全程覆盖机制,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客户端软件监督处置机制。

北京商报记者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,本次备案试点主要本着机构自愿申请的原则,首批参与移动金融APP备案申请的有来自银行、证券、基金、保险、支付等领域的23家试点机构,目前协会已出具体试点方案。该人士推测,“从首批申请机构类型来看,目前主要是从持牌类金融机构开始试点,后续协会或将根据试点情况,进一步完善备案流程,统一行业标准和备案规则,从而进一步将备案覆盖至更多金融业务类型从业机构。”

“试点一事对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,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行业标杆效应,另一方面,部分不规范的公司也会按照相应要求进行整改。”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,尽管首批试点为持牌机构,但不乏后期会拓展至互联网金融类公司,只要有金融相关业务的移动APP,都应该会受到同样的规范。

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孙扬同样指出,此前移动金融APP在市场上开展其实是较为无序的,缺乏全面治理,此次规范的下发和试点的启动,对于金融App治理来说,可以称之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,此后,不但从事金融业务须有相应许可,在获取用户信息时也须遵守相应规范,同时对用户信息的保存、使用、流转等,都须在监管范畴下进行,有利于从金融供给侧层面,对一些非法金融行为进行有效出清。

“顽疾”何解?

值得注意的是,针对部分移动金融APP安全问题,监管除加强审核规范外,同时也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。12月4日,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官方披露,2019年11月以来,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已集中查处整改100款违法违规App及其运营的互联网企业。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被查处下架整改的百款App中,银行和贷款等金融类APP为“重灾区”,其中不乏光大银行、天津银行等持牌类金融机构。

不过,光大银行回应称,高度重视提升客户体验与客户隐私信息保护工作,切实保证用户个人信息安全,目前提示的用户隐私政策条款符合相关要求。手机银行App一直正常运行,从未停止过服务。天津银行在官网发布声明称,截至目前,我行未收到任何行政机关要求“天津银行手机银行APP”下架的官方通知,“天津银行手机银行APP”正常面向公众提供下载、更新、使用等服务。

移动金融APP屡现违规,具体如何破题?多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,要根治金融行业App“顽疾”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仍需监管方、应用商店运营者、APP运营方等多管齐下、多方参与治理。

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指出,除了监管部门持续加大App治理力度外,各金融机构也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,构建全流程安全管控体制,覆盖APP软件开发、发布、使用、维护等全生命周期,对于网络攻击、信息泄露等行为,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打击,确保系统平稳运行。而对于金融科技公司而言,则应从在软件设计前就准确、充分评估相关风险,植入安全程序进APP系统,在使用前进行多次模拟实验。

在孙扬看来,下一步移动金融APP治理推进重点,仍要严把审核管。目前是申请备案阶段,后期应把好源头审核关,比如应用商店运营者或相应网站应履行好平台审核责任,配合监管部门或自律协会,对金融APP从业资质、业务合规性等进行审核。

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,从业者若违规使用个人信息,肯定要承担法律责任。因此建议金融机构和互金企业,务必遵守监管规定,学习法律知识,配合协会和监管,后期做好相应备案。包括在各自APP的开发、上架,以及数据、保存等方面,都应建立一个更加严格的流程和制度。此外,还要对App开发人员运营人员等做好相应培训,以做到合法合规。” 孙扬称。